|
张志元,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研究,近五年来主要研究植物营养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中率先发现稻米营养的关键成分——必需氨基酸含量在稻米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并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桔内生枯草芽孢杆菌YS-45,采用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出富含必需氨基酸和肽类的有机液肥——植物营养剂,在水稻上应用后显著提高了稻米必需氨基酸含量,使稻米8种必需氨基酸的总和达到3490mg/100克米,这一数值超过了原装泰国茉莉香米、日本秋田小町米等世界顶尖级优质米。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代表性成果包括:植物营养剂的研制与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制定《作物营养剂》、《增加必需氨基酸大米》企业标准并通过了行业主管部门的审定;研制生产出3个产品:发酵菌种、植物营养剂和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其中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在桃源县兴隆米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经济效益过亿元。 |
|
刘华富,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数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传感器网络及大数据融合分析与应用研究。在传感器网络节点覆盖与卫星导航精确定位、健康大数据融合与分析等方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与西云数据科技公司等企业在智能设备互联网关及大数据融合分析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科研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项,近年发表论文5篇(SCI收录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
|
李方敏,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数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智能感知与网络资源管理研究。2016年3月调入长沙学院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数学学院工作,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长沙学院重点学科和 “长沙市智能感知与数据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凝练了“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负责该专硕士点的材料撰写与申报工作,组建了“网络资源管理与数据分析”研究团队,目前团队成员8人。转入长沙学院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17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长沙市重点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4篇为第一作者且长沙学院为第一单位,其余2篇为通讯作者、长沙学院作为第二单位),以第一作者发表权威期刊论文4篇(其中2篇以长沙学院作为第一单位),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了1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
|
张吕,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研究。自2012年以来,在校定权威期刊及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省级刊物2篇;策划、总导演城市形象宣传片《韵味长沙》并在金鹰纪实上星频道播出,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国家一级协会)《人文中国第四季——城市纪实》 纪录片一等奖,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合作撰写的《青春影像的执着蜕变》获国家广电总局飞天奖论文奖二等奖 ;主持申报《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培养广播电视类人才的创新与实践》获湖南省第十一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最强大学声》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湖南省此类奖成长组的唯一奖);指导学生拍摄纪录片《守拙归田园》获湖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甲组(专业组)二等奖;撰写的《影视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第四届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奖一等奖。 |
|
刘飞跃,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近六年来获得各级纵向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1项,获科研项目总经费53.5万元(其中进校经费32.5万元);在该领域内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9篇,其中CSSCI和CSCD核心库期刊7篇(1篇为通讯作者)、核心期刊1篇;在全国百优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获各类科研成果奖7项,其中《公立医院适宜规模及财政补偿机制》不仅获得长沙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而且获得湖南省宣传部颁发的2016年度省智库“十大金策”优胜奖。《政府办公立医院适宜规模及财政补偿机制》在获原国家卫计委、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共同颁发的科研成果一等奖的同时,报告中的有关建议还为原国家卫计委、湖南省卫计委、湖南省人民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等政府部门和公立医院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所采纳,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
|
褚武英,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动物肉品质调控研究。近十年来围绕鳜鱼等经济鱼类肌肉发生分化研究已构建了分子克隆技术、基因表达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基因敲低和过表达技术、冷冻切片和原位杂交技术等较为系统的技术平台。首次系统研究了鳜鱼快肌和慢肌转录组学特征,并筛选到一系列与其肉质性状相关关键结构和调节基因,并采用定量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这些基因的组织和发育时序的差异表达,制备了MyoD等多个调节因子相应抗体,分析其在肌肉发育调控中功能。建立了鱼类肌纤维组型分析与检测新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鳜鱼不同品种肌肉营养组成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模式以及肌纤维分型。已在《BMC genomics》《Marine Biotechnolog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88,在《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杂志发表进入ESI生物科学领域前5%高被引论文1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3部,参编译著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主持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参与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在动物肉品质调控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
|
刘臻,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生动物分子营养与调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鱼类肠道营养研究——揭示了鱼类肠道ASCT2、CSAD等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发现了转录因子CDX2和SP1调控PepT1转运、JAK/STAT信号通路介导瘦素调控小肽吸收、PepT1调控肠道炎症及摄食,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系列调控肠道健康的功能性物质,建立了研究鱼类肠道分子营养调控的方法与技术;生物饲料研发——分离了蜘蛛肠道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构建了生长激素酵母工程菌,发明了富含牛磺酸的活性菌氨肽制备技术,研发了具有调控肠道发育和健康功能的添加剂或配合饲料产品,并已产生显著经济效益;虾类生物营养调控与生态养殖——发现了南美白对虾淡水中渗透压变化规律,发明了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渗透压调节剂矿物质营养元素配方,建立了采用渗透压调节剂集中驯化虾苗和养殖成虾的方法,突破了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的技术瓶颈,研究成果已在常德家华水产成功转化。2012年以来,成功主持申报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其他省市级等项目3项,发表论文30篇(SCI收录1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获省级自然科学奖1项。 |
|
胡友慧,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湖湘艺术与湖湘文化研究。其科学研究缘起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对艺术设计与文化传承的思考,前后历时12年,经过多次选题、反复论证和艺术实践,最终形成了以“古代湖湘艺术与湖湘文化”为主线的系列研究成果。成果选取湖湘陶瓷、湖湘帛画、湖湘绘画、湖湘书法四个艺术门类进行研究,对其各自的发生、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特点、代表性作者/作品、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试图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去审读湖湘艺术作品,从中观照湖湘历史、感受湖湘文化,进而探讨湖湘文化与湖湘艺术、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相融与共生。2012年以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3篇,其中权威期刊3篇,CSSCI期刊6篇;发表艺术作品13幅(件),其中权威期刊3幅;出版学术专著《古代湖湘艺术与湖湘文化》1部,合著《长沙通史(古代卷)》1部。2013年、2014年2次获得长沙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年独著的学术专著《古代湖湘艺术与湖湘文化》获湖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
欧阳秋子,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间美术、传统艺术研究,从事中日传统民间艺术比较研究工作近二十年,曾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2016年主持的《中国年画与日本大津绘之传统文化内涵及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此项目是艺术设计学院自创办起近30年来唯一成功立项的国家社科项目,实现了艺术设计学院科研工作的重大突破。在校定权威期刊与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美术作品多幅,相关科研项目与论文获得业内人士较高评价并多次获奖。她主持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日民间传统绘画的比较研究——以中国年画与日本大津绘为例》结题鉴定为良好;2017年论文《求真、至善、达美——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之我见》获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论文三等奖;2013年论文《写意性:中日传统民间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荣获长沙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论文成果二等奖(独著);2015年论文《中国年画与日本大津绘之写意性审美特征的比较》荣获长沙市第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论文成果三等奖(独著)。指导学生作品荣获全国优秀奖1项、省级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奖1项。相关成果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部分转载或刊登摘要和目录,引用多次,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